梅州正全力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图片来源:南方日报
“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找准新起点上现代化建设的着力点、突破口,抓住用好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等机遇,努力把短板变为潜力板,在新征程上展现梅州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新面貌新气象。”日前,梅州市委书记马正勇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梅州认真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切实增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针对性、自觉性和自信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全力建设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推动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让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好,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贡献梅州力量!
起而行之 激发苦干实干的昂扬斗志
南方日报:梅州如何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到成效?
马正勇: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梅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的首要政治任务和全部工作的重心。我们认真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先后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全市传达贯彻大会、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省委宣讲团报告会、专题研讨班、市委全会等,印发学习宣传贯彻的通知、落实省委决定的意见、总体工作方案和学习培训、专题调研、宣传宣讲三个配套工作方案,对全市学习宣传贯彻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接下来,梅州将持续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深刻领会、牢牢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思想精髓、核心要义、实践要求,引导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认真落实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和省委书记黄坤明来梅调研指示要求,激发学习贯彻热情,昂扬苦干实干斗志,担当作为、求真务实,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梅州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以实际行动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一是在学习上入脑入心。各级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负总责,引领带领全市党员干部一起学,推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二是在宣传上走深走实。统筹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线上和线下,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城乡社区、进校园、进军营、进各类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进网站。三是在落实上见行见效。在深刻领会把握党的二十大确定的总目标、总方向、总要求的前提下,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精神,紧密联系梅州实际,有针对性地拿出落实的具体方案,明确时间表、施工图,扎扎实实向前推进。
奋楫而上 打造苏区融湾振兴样板
南方日报: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梅州将如何结合自身实际,切实加快梅州苏区振兴发展?
马正勇:加快苏区振兴发展,推动苏区人民与全国全省一道迈向共同富裕,是我们必须扛紧扛牢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当前,梅州正举全市之力,加快建设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突出产业协作、交通互联、人文交融、规则衔接、资源共享、市场融合、生态共建,破解发展不平衡,增强造血功能,激发内生动力,打造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门户城市和粤北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接下来,我们将积极跟进省《若干措施》等“1+N”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同步制定梅州实施方案,精心谋划重大政策、重大事项、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努力把政策红利变为发展实效。
加快苏区振兴发展,我们就是要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按照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把握大局大势,提振发展信心,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梅州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总抓手,坚持制造业当家,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从“过日子思维”转向“发展思维”、从“投入思维”转向“产出思维”,把资源要素优先用到“打粮食”项目上,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以高质量发展的步步推进,赢得梅州现代化建设的节节胜利。
一是发展产业。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在共建大湾区协同创新生态、深度嵌入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产业链、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大湾区联动发展、高水平建设融入大湾区合作发展平台上发力,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大力推动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食品工业等新兴产业,打造先进材料千亿级产业集群。
二是建设平台。依托广梅对口帮扶、对口合作,发挥省8个帮扶集团对口支援作用,建好10个省级产业园区,推动与大湾区建设“飞地园区”“反向飞地”,统筹空间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重大产业布局,全力争取纳入承接产业有序转移省重点主平台,力促梅州高新区建成国家高新区、梅州经开区建成国家级经开区,高水平建设梅州综保区、国际无水港。
三是主攻项目。坚持以商引商、以链引商、联合招商,提升招商引资规模质效,不断吸聚大项目好项目。大力推进梅州至龙川高铁、瑞梅铁路、梅州至武平高铁、汕梅高速公路改扩建、梅蓄二期、三渡水抽水蓄能、大埔电厂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谋划一批交通、水利、能源、环保、新基建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梅州发展实体经济提供强力支撑。
四是引育企业。企业强,梅州制造才能强。坚持企业主导、政府引导、创新升级、梯次培育,优化存量、引进增量,发展壮大一批百亿级企业。尤其要抓中间促两头,实施“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市场主体培育计划,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
五是营造环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突出“用户思维”,推出更多暖企惠企实招硬招,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在全市开展大抓作风建设行动,促进全市各级各部门作风转变、效能提升,打造零投诉机关、无信访单位,全面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驰而不息 大力推进强县促镇带村aa365备用网址_beat365在线登录app_365bet中文
南方日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接下来,梅州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方面有何举措?
马正勇:党的二十大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前进方向。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对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路径作出全面部署,为我们做好今后工作明确了目标任务。梅州将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深入贯彻落实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和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推动乡村振兴、生态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强县促镇带村,千方百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建设强富绿美新县域,形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县域振兴生动格局。一是建设特色鲜明品质县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因地制宜培育县域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加快各县(市、区)产业园区提质增效,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二是建设功能较强美丽圩镇。坚持规划引领,突出示范带动,以提升圩镇生产生活条件、社会服务功能、公共秩序管理为主线,以产业发展为支撑,按照中心镇、特色镇(专业镇)、建制镇的次序,加大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投入,把乡镇打造成为乡村治理中心、农村服务中心、乡村经济中心。三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守牢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以建设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带为重点,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探索建设乡村产业社区,推动梅州柚、嘉应茶、客都米、兴宁鸽等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努力形成古镇与良田共存、产业与乡村共兴的乡村新貌。
与此同时,我们深入实施绿美梅州大行动,不断厚植生态优势。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高水平保护,打造美丽中国实践“梅州样板”。一是抓绿化。在扩大绿量、提高绿质、增强绿效上下功夫,高标准开展“绿美梅州”大行动,推进林分改造和林相改善,发展林下经济,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快国家储备林建设,筑牢大湾区生态屏障。二是抓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补齐城乡环保设施短板,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让梅州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更优美。三是抓“双碳”。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公益,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久久为功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南方日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梅州将如何持续改善苏区民生福祉?
马正勇:我们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是突出就业优先,深入实施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工程,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稳定增收。
二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建设新时代赣闽粤原中央苏区人才振兴发展试点,实施“青梅”“鸿雁”“宗匠”“金谷”“桂竹”等五个人才计划,做好“引育留用”文章,全面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三是深化“健康梅州”建设,推动市人民医院、粤东医院建成省高水平医院,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加强重大疫情防控和应急能力建设,健全公共卫生体系。
四是筑牢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医疗等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困难群众救助帮扶措施,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